跳至正文

郄凤卿谈内观之三:内观疗法非适应症

内观疗法既然有适应症,就应该有非适应症,也就是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人不能做。

我印象深刻的是2004年岡山内观大会上,北海道的某医院报导了用内观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据说有良好的疗效。发言后对他的提问持续了四十分钟之久,没有按时间散会。后来这事演变成了事件,学会专门成立小组调查北海道医师的演讲是否有故意说谎,还是水平低下造成的不真实,如果是前者,会被吊销医师资格。

毫无疑问,一个人精神正常还是异常,有一个”金标准”,那就是他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有没有混淆。客观上不存在的事情,如果他坚定地认为是存在的,那就是这个人精神上存在问题的一个事实。大家记忆犹新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遇刺后,刺客不久就被释放并且入了精神病院,原因只有一个:这个人经反复检查鉴定,认为是有主观和客观上的认识分裂,最终以疾病原因免去了入狱服刑,被判无罪,入精神病院治疗。

内观疗法第一个不适应症的人群,就是这个”主观”和”客观”分不清楚的情况,这情况不仅精神分裂症有,重型的忧郁症也有,几种严重的人格障碍也有,而且在48小时剥夺睡眠的情况下,正常人也会产生某种幻觉。历史上的各种冤案,即使不经拷问,在剥夺睡眠的情况下,在强大的压力下,当事人可以招供没有做过的事,证人也可以证明没有的事,冤案就此发生。更不用说加上严刑拷问了。在当事者和证人都承认的情况下,公安和司法当局为了尽快结案,没有物证时他们也拿个假得让嫌疑人指认,这就是世界上冤假错案之源。我说的这些,当然都是电视等媒体上公布的,不是我编造的,我说的是外国,没有说中国,而且我说的是个别,不是全部。

那么第一批的非适应症已经出炉,计有精神分裂症(国外已改用统合失调症这一名称)、抑郁症、人格障碍还有某些疾病下的记忆障碍。

细说一下抑郁症,专业人员说的抑郁症和老百姓说的”抑郁”完全是两个概念,这一点希望大家要有了解,专业精神科医生会把”抑郁”分为”抑郁症”,”抑郁状态”,”抑郁情绪”三个档次认识,有各自的标准。比如说抑郁情绪是任何人都可以有的,而抑郁症重型的当中自杀率是不低的,所以一概说这个人那个人”抑郁”了,是非常不科学的,这方面的知识需要很好地普及,有”抑郁情绪”这个单纯的倾向,是可以进行内观的,而”抑郁症””抑郁状态”,则不是适应症,原因很简单,我们为何给自己找麻烦呢?有其他疗法更适应抑郁症的。

那精神分裂症不再说,因为患者认知能力受损,有更好的疗法治疗他。

接着说”人格障碍”,听起来挺不顺耳,但说实话世间有人格障碍的真是不少,首先还是教育不当的后果吧。人格障碍大体上有6~8种主要的,每种人格障碍有不同的表现,主要的表现是核心症状。如果每种人格障碍举6条症状的话,以偏执性人格障碍为例,这6条是:①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②喜欢长久记仇,不肯原谅侮辱和轻视;③猜疑,把别人的无意或好意猜成恶意;④与环境不协调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护个人利益;⑤把自己看得过重,持续的自我支持;⑥总把相关事件误认为是针对自己。

那么有这几条,显然是无法内观的,你认为能吗?如果一个人在这6个症状中只有三个或只有两个该如何解释呢,是不是人格障碍呢?那就举另一个人格障碍的类型,表演型人格障碍来比较一下:①好动,不甘寂寞,喜欢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②与他人交往时感情用事,感情胜过理智,对自己好的就是好人,对自己不好的就是坏人 ;③有奇装异服吸引注意的倾向;④具备表演才能,像演员一样,表情丰富,而且夸张;⑤自我中心,人际交往中不考虑别人的需要;⑥人际关系受挫时,容易自伤和”自杀”,但从不伤重,有表演性质。

对这样的人能合适内观吗?我在和我的助手薛蕾教授在2003年与日本核心医学期刊《日本神经精神医学》上发表了一篇临床指导,根据我们两人共同的临床经验和病历资料,就把这两种人格障碍确定为最不适合内观疗法的人。当然,人格障碍有八种左右的形式表现,都是重叠存在的,如甲型的特征有三种,乙型有两种,丙型有两种,就应优先诊断甲型,但也有不同看法,由于是科普,今天就不深议了。

人格障碍的研究,今年有诸多发现,对最重的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进展已提示,用最新的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来治疗四个月,疗效已达到68%。用阿利哌唑能达到44%,而心理治疗获效小之又小,要承认精神生化药理学的进化,尽量不去用近于无效的努力和劳动去啃生肉骨头。这是现实主义的看法,不一定所有人都赞成。

最后一个非适应症,就是这个人的人际关系良好,教育程度良好,没有任何苦恼,也没有行为病的不适,这不用说了,就是不需要医疗和人文的帮助,这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强调什么预防的必要了。我本人在过去十年中带过很多人去日本体验内观,只要是愿意来的就支持,结果是体验变成了旅游,这是当年为了宣传和普及,而没有考虑到适应症和效果的问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这个疗法对这个人是否非常必要,诚实地说当时为了普及内观而进行这种体验,由于患者不具备适应症,也没有在社会上的普及愿望和能力,去体验这种有近40%或以上回国后毫无作为,淹没在功利社会的汪洋大海中。

由此演变出另外一个命题是:如果某人特别喜欢解决很多的人心里苦恼,但他本人又不是体验内观的适应症,是为了获得经验而帮助别人,这样的情况我是相当赞同的。

只是这不在内观疗法的适应症和非适应症当中讨论,而应该在内观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内观学组承认的资格)的培养事项下进行讨论,现实上在各国从事内观的从业人员,并没有在资格上设限,也大部分都是经过这个协会承认就可以从事的活动,但是一般的行业都是主张不对有明确的疾病的人进行内观。中国也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没什么坏处,发展中会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