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郄凤卿谈内观之五:文化与良知

内观在进行前,老师必不可少的要讲一下关于实施内观中的各种注意事项,这个过程是强调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平等文化。

首先,内观督导师在内观实施契约之前,是和大家一样的平民,没有指导大家的资格,只能如实介绍内观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习惯上介绍时在人多于4-5人时要使用圆桌,回避上下席。老师在讲话时大家认真听,大家某人发言时,老师也要认真听,这时的发言其实就是回答疑问,还没有发现谁发言,提问过长而被打断的。在如实介绍内观过程中,大家会有一个判断,会发现适不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可以在会中或会后表示不参加内观,这一点也不会认为是”失礼””失敬”,反而会被认为是诚实。

在事前交流时,老师要强调,在内观过程中,由于是一种有修心修身性质的内观,所以会有某种不适,比如寂寞和苦闷,想不起来该想的东西。有这种情况时你不能编故事,只要如实承认”怎么也想不起来”,就可以。如果真的对这种寂寞忍受不下去了,可以口头上和书面上提出申请,中止内观。即便在内观契约签字后,提出退出,也不算违约,因为契约当中没有提到不许退出,大家也不会因此有什么责怪。

我想这是内观文化的一种,是平等文化(人因为出生而平等)的一种体现,无论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是这样。

那么契约书中又有哪些内容呢?包括了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如遵守作息时间,定点饮食,定时睡眠,熄灯,定时入浴,不可使用通讯工具,不可同室友交谈,要按照指导师的指导思考。

在这种规制强化的基础上,在内观实行之前,有两种文化已经悄然无声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和心中。并由此萌芽,学会某种成长。普世价值中的”安全”,由于督导室的存在而受到保证,”成功”也因为给”改变”提供了条件而变的可能,”自主”是指自由独立和自主决定,当然有体现。”传统”是指谦让和虔诚,”善良”是指助人诚实,宽容,责任,友谊,这四种特质都会在内观中得到实践(回忆),”社会一体”是指自律和服从。普世价值的组成部分,都在内观过程中得到了体现。除”普世价值”(定义的核心是:良知,正义,理性,条件为所有的人都认同)之外,另外一种精神即契约精神也在内观实行之前得到了强调。契约精神的本质是”受诺言的要求而信守自由,平等,和守信的原则”,其实真理都是简单的。

平等观也在内观过程中,鲜明存在,如果在两个小时一次的督导询问时,督导师问:”现在可以打扰一下吗?”的时候,你由于个人原因不方便时可以拒绝,这不算违规。如你并没有给出原因并在下一轮询问时仍拒绝讯问时则可以被认为违反了”理性”。虽然现实中很少发生,也会被视为对契约精神的违反。但在提出终止的要求后,并离开内观场地,你则会被视为没有违反契约,这是事前都明言的。

内观过程中的三项目”母亲等人为你做了什么?你为父母等人做了什么?你给他们添了什么麻烦”,从体制上说,应该归类为普世价值中的”传统”,在传统下有谦让和虔诚两个分项的,可见公认的传统就是这两个特质,在这两个特质上才可以由传统向现在和未来。传统就是有谦让和虔诚而开始,而发展的。

在内观中最强调的道歉,应该是来自普世价值中的”善良”,因为善良的内在包括”助人,宽容,责任,诚实,友谊”,.助人不够,或者宽容不够时都可以道歉,而且这种道歉基于诚实和友谊,这个道歉文化,无论如何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地区发扬和光大。

如果说道歉文化没有形成,或者走了样,我是完全相信的,因为自己就是例子,除了在外国说”对不起”已经习惯了以外,回到国内就怎么也张不开这个口,说了后反而让对方感觉怪怪的,吃惊的看着你,这又何必呢?在家人面前也是,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们也从来没有互相说过。不仅我,相信很多家庭也有同样经历,知道该道歉,就是说不出口,说了后,反倒见外了,这是大家一致的感觉,意思说,都不是外人,做错了还道什么歉。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澳门华人宾馆接待员,也许是这种心理:”都是国人,道歉就外道了”。这么想一点也不过分,也可能更接近事实。然而我的感觉仍然是这种情况非常可能是中国几百年的弱小,所受欺凌太多,建国后强调”永不屈服””不屈精神”太多,潜移默化中文化把概念给混淆了,把道歉和”不屈”摆到了对立的位置上,形成了”道歉”和”屈服”挂钩的一种不理性的思想。

在道歉这个领域中,榜样的力量很大,因为每个人都是跟着大人成长的,而且大人也是跟着国家成长的,历史上的措施不少,比如说”三反五反””四清””大跃进””破四旧”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也够大,就是没人道歉,这绝对影响社会文化生态,从根源上说也许如此。某一个方面的普世价值和良知没有形成,在特定环境下形成了一个铁壁,事实上大多数华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每天都会说几十次”对不起”的(当然是外语),一换环境就不行,这就是环境的力量。环境把良知的一部分给扭曲了,环境需要改善。

《孟子.尽心上》是这样形容良知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而阳明文化的核心是借用了孟子的《良知》理论,称良知为天赋的道德观念,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现自己善的意向。《辞海》中则说”良知是人生下来所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智慧”。自古至今,从孟子到辞海,对良知的定义并没有任何改变,在特定环境下,特定的变化,需要让人们意识到并且努力更正,即使需要时间也在所不惜。因为如果都因为难而不动,这个历史顽疾会一代一代的得不到解决。

鉴于此,我还是要重复一下,普世价值也好,良知也好,内观也好,这其中的内容一定会有对现存文化环境,人文形态最重要的一件事,把这件事改变了一切都会变化。这件事是什么,相信大家心中都已经懂了。我话说得够重,但对象包括自己,所以不希望得到责难,只希望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