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与人生学、人生科学关系密切,基本上都是研究人生的过程和目标问题。
民国教育家王思洋于1934年出版的专著《人生学》,分四个部分讨论人生:一是人生实相,二是世间学(儒学大义),三是出世间学(解脱道论),四是大菩提论。这四部分,事实上奠定了人生哲学的三个命题的基础。
第一基础是:你是谁?第二基础是:你从何来?第三个基础是:你向何去?对于任何人要想思考人生而言,基本都躲不过去这三个问题,而第四个部分大菩提论,则是研究开悟、先觉的佛教题目。
内观三项目,第一项就是从童年开始回忆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给了自己哪些照顾,这一步就是人生学中的“你是谁?”现实中你是父母的孩子、是兄姐的弟弟妹妹等,这是一段历史的回放、真实的回忆、感恩的回想,也就是人生学中的“人生实相”,一切变化的基础都来自“实相”,——没忘却的、深深铭记的都是实相。
第二项是你给他们做了什么?实际上回忆起来的并不是很多,人小时候能给别人做的事不多,但也是一种反思,做的少则有愧。
第三项是你给他们添了哪些麻烦,这有明确的指向,是感恩,是道歉。二三项合起来说明了人世间的许多问题,尤其是人容易把别人的好处忘掉,这一事实,会使良知发现、发生忏悔。
后来这本《人生学》1968年由台湾佛教出版社再版多次,由于有佛教的思想,在佛学界有不小的影响力。
广东优生优育学会用人生科学视野来研究优生优育,其出版的专著《人生科学与科学人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提倡儿童幼年开始就进行科学教育、才能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的科学素质,其中数次提到母亲在儿童早期教育的关键作用。并且,提议把人生科学上升到一个“科学”的层次。但此书出版时,由国家教育部业务主管的国家一级社团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早于1993年成立,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人生科学的大量宣传活动,——应当说是基本在同一年代认识了同一基本问题。
人生学和人生科学并不是同一学科!日本大学教授守屋洋在他的专著《中国古典的人生学》(PHP文库出版,1993年)一书里重点介绍了中国古典四大思想原则“壮心不已、乐天知命、殷鉴不远、同舟共济。”在作者总结的中国古代人生学中,更多强调的是人生智慧。在人生四大思想原则之下,又列出了若干四字格言之分题、并附以解说文。它们均来自中国的四书五经,富有人生哲理,很有启迪、丰润人生之功效。
简介如下:
壮士不已篇:先忧后乐、合纵连横、攻心为上、应对辞令、宽猛相济、妇人之仁、和而不同、经世济民、来之以德、不言之言、吴下阿蒙、玩物丧志。
乐天知命篇:弘毅宽厚、白驹过隙、礼义之始、牝鸡司晨、乐天知命、读书三到、朝三暮四、无用之用、百里之才、宁静致远、文质彬彬、樽俎折冲、舍短取长、唾面自干。
殷鉴不远篇:和气致祥、物极则反、意必固我、知人善察、长幼有序、纸上谈兵、察言观色、难得糊涂。
同舟共济篇:马马糊糊、伪私放奢、魑魅魍魉、师资相承、事事关心、民膏民脂、小廉取谨、一利一害、修己治人、同舟共济。
如上可见,外国的《人生学》由于缺少古典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历史记载,只能在参考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格言资源中,来建立并发展一个学科。
而在内观领域,由于内观的书籍中缺少历史变迁的内容,其“人生学”的内容在内观发展中起了何种作用,目前尚不能得知。但“意必固我”,指的是要想到他人;“知人善察”也是知人知己;“长幼有序”指的是厚道;“修己治人”指的是成长条件;“礼义之始”指的是修身第一,——这些没有悬念地证明是内观的传统文化基础。
所以,内观原就存在的回忆人生、反省人生、感恩人生、道歉人生这四个基本原则,和古代哲学中的为人处事四大人生原则应该是一致的,也和人生学中研究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从何而来、向何处去”这三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在内观后,对最后一个问题“你向何处去”大家多感激而泣,对自己多年形成的自我中心不知感恩、不知道歉非常后悔,——这就为自己今后发展提供了心理能量和规范行为。
任何人类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都有一个渐变过程,认识也是如此,从知道不是到主动道歉,从知道感恩到报效社会,从悟出失礼到谦和。人的性格会发生渐进变化,向文明的方向变化,向利人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我一直认为:人生学,人生科学,古代的,现代的,都应该先由内省开始,从认知过去的自己,到认识现代的自己,到塑造未来的自己,循序渐进,——这也是内观三原则实施的现实意义。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哲学的产生,思想的产生,理论的产生,并不是随便想出来的。我相信吉本伊信在经历四次“内观”、三次失败后,并没有浪费他的积淀,而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在穷极思维的基础上,在失败后吸取教训的基础上,他发现了的确有支配人生的法则。比如在内观实践中,一旦发现有离开三原则、在回忆历史上别人对自己的不好时,就应该及时制止。这种“扔掉不必要的感情而成功”也是一个人生学智慧,因为有些怨恨和埋怨会带来严重的负能量,影响人生的命题之一——“你向何处去?”人不能带着怨恨和埋怨活着,否则你的方向就会丧失,所以,从实践中得出的明理和规则,以及对规则的坚持和坚守,不论对人生学还是内观学,这些都是很智慧的、原则的、简单而有效的真理。
在人生学、人生科学的大框架下,会慢慢地产生很多人生教育的分支,如内观中的感恩、道歉,弟子规中的礼貌、行为、举止、孝道等。人生是一场独自的修行,“人在年轻时,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则足以让你晚景惨淡”,林格这句话对我们要教会孩子仁义礼智信有着极大的警示、鞭策作用。
【作者简介】
郄凤卿,天津医科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浜松医科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内观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森田普济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康中西医结合医院名誉院长。
1989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1989-1991年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附院主治医师。
1992-1993年国家教委派赴日本浜松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研究员。
1994-1996年哈尔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1996-1998年日本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精神科博士。
1998-2011年天津市中医研究院附院心身医学科主任、教授。
2012年至今任北京森田普济医学研究院院长、东京愈心健康研究所所长、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名誉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学内观学组副主委等。